谈到在学校食堂吃饭,有其独特的一套规则。首先,占座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,特别是在饭点高峰时段。由于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通常很不理想,大多在中午十二点结束,恰逢食堂最为拥挤的时候。那时,找到一个座位就成了吃饭前的首要任务。否则,你可能刚打好饭,转身却发现无处坐下,等到终于找到座位时,饭菜恐怕都已经凉透了。
理论上,食堂的座位应该是绰绰有余的。然而,当你满怀期待地端着饭盘走向一张饭桌时,往往会发现桌子或椅子上已经被人用书本或雨伞占据。这种情况让你尽管看到空位,却无法坐下。后来,我、祖海和孙海学会了如何应对这种局面。我们出门时总是结伴而行,其中一人负责占座,而且我们总是会多占几个座位,以此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空间。其他两人则负责排队打饭。这种精诚合作的方式,让我们在食堂的就餐体验变得更为自由舒适,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座位或者排不上队伍的问题。
以前,在食堂买饭并不需要排队,因为大家总是争先恐后地挤向前面,尽管有时会被挤出来,但很快又会挤回去,买饭全靠个人的“技术”。这种混乱的局面导致了买好饭的人难以退回,只能像自由女神一样将菜盘高高举过头顶,设法“冲”出人群。有时,这种混战还会导致不慎将菜汁洒在他人身上,颇为危险。因此,学校开始指派专人负责监督学生排队购饭,以维护秩序。
排队买饭,这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艰巨任务,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迅捷与否,而是受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。偶尔,队伍的最前端,某位过度矜持的女生总是期待着餐厅师傅能主动询问她的需求。然而,忙碌的师傅只能聆听外围学生的喧哗声中的菜名,无暇停下忙碌的手来关注她。因此,她常常买不到心仪的饭菜,同时也无意中延误了后面排队者的时间。而在其他时候,负责排队的师傅动作异常缓慢,或是误解了学生们的指示,导致错配了菜品。这样一来,队伍仿佛永远不会前进,排队的学生只能遥望着橱窗里渐渐减少的菜肴,心中充满了无奈的叹息。
终于挤到窗前,轮到买饭的时刻到来。买饭不仅是一门艺术,更是一种智慧,它直接决定了你能买到多少食物。在这方面,女孩子尤其其是那些相貌平平的女孩子,往往处于有利地位。她们对着橱窗内的男性打饭员温柔地说着:“请帮我多加一点那个菜。”说话间,脸上浮现出温和的微笑。这样的请求,通常能以极小的代价换得更多的饭量,不仅如此,盘中的肉量也会相应增加。此外,她们坚信,年轻的男性打饭员相较于年长者,往往会更慷慨地给予食物。
然而,若你经过漫长的等待,终于挤到窗前,却发现打饭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员工,那你只能归咎于运气的捉弄。这些女性员工通常按购买量打饭,但往往还不足约定的分量。特别是在打荤菜时,她们的动作熟练而迅速,用勺子从菜盘中迅速捞起几块排骨,然后在半空中轻微用力摇动手腕,导致几块排骨又落回菜盘。每当这一幕发生,你不得不心中叹息,又少了几块肉。因此,在排队前进行侦查,选择合适的队伍显得尤其为重要。每个打饭窗口都有一个负责人,有时他们亲自下场协助打饭,但通常最好避免让这些人打饭,因为他们考虑的是食堂的利益,而这些利益往往与他们的奖金挂钩,所以他们在给学生打饭时通常极为吝啬。
此外,利用个人的人脉关系在食堂打饭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。如果你经常在某个窗口打饭,使得那里的员工对你有了一定的印象,那么下次在他那里打饭时,一个简单的点头可能就能换来更多的饭菜。同时,利用地域关系也是一个聪明的选择,比如四川的同学通常会选择吃酸辣粉,而那里的师傅通常也是四川人。只需站在窗口外用四川话大声喊出“酸辣粉”,即使前面隔着几个人,四川师傅也会优先考虑照顾老乡的需求。
我依然清晰地记得,食堂有一项规定:用餐完毕后,必须将菜盘放置于指定的回收处。每当这一刻到来,你就会深切感受到中国大学生在粮食浪费上的无视。一些看似娇弱的女同学,端着几乎未动过的菜盘——仿佛饭菜仍是刚盛上的模样。正当你在疑惑她们是准备用餐还是刚刚结束时,她们已经走到泔水桶旁,无动于衷地将剩饭倒入桶中,然后迅速丢弃盘子进回收筐,随手拿起一张面巾纸,带着些许厌恶地擦拭着自己手上的油渍。她们边擦边轻声抱怨:“我最近又长胖了,不能再多吃了…”
对于食物浪费的问题,当时作为一名新生的我,感触颇深。我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,没有经历过娇生惯养或富裕的生活。但从小,我就被灌输了节俭的生活方式。每次用餐,我最常听到的就是父母的责问声。如果碗底留下过多的饭粒,就会遭到父亲的严厉询问,紧接着是一番深刻的思想教育。
父亲经常提到的是,他们年幼时恰逢国家经历困难时期,几乎每家农民都难以吃饱。每个家庭都面临同样的困境——温饱问题是生活中最大的挑战。因此,我的父母对那段艰苦岁月有着深刻的记忆。我从小就被强行灌输了节俭的观念。随着年岁增长,逐渐接受了正确的道德教育,我也深刻理解到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,更是一种美德。
当我第一次目睹大学食堂中如此严重的食物浪费时,心中不由涌起了一丝愤怒和不甘。我虽非圣贤,也非神明,但作为一名普通学生,我深知那些被浪费的饭菜能养活多少生活困难的人。我亲眼见过那些挣扎在生计线上,甚至无法填饱肚子的人们。这成了我大学生涯中最让我触动的初次见闻。
据说,每所高校每天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食物被无情地倒进泔水桶,每年累计数万公斤的粮食和蔬菜被浪费。这些足以供近百人一整年的食物。尽管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,众口难调,且食堂的大锅饭也许并非尽如人意,但学校提供了众多菜品选择,找到合口味的菜肴并不难。大学生们浪费如此多粮食的根本原因,恐怕在于节俭观念的淡漠。中国尚未富裕到可以任意浪费食物的地步,仍有许多人难以饱腹。如果吃不了那么多,完全可以告诉师傅少打一些。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希望,更应当以身作则,节约每一粒粮食。
转眼间,两年的时光匆匆流逝,昔日的新生已将成为大三学生。但从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来看,我们更像是步入社会的职业人士,大学生活的乐趣,只能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。
现在,当我重回这熟悉的地方,注视着忙碌地进出食堂的学生们——无论是文静的女生还是活泼的男生,他们都匆忙投入到这场“吃饭的战斗”中。大学食堂,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,始终承载着我们对青春岁月的复杂情感。
“哎!还是得面对现实,无论感触多深,勇敢地迎接生活才是关键。” 我这样自言自语,整理着心绪,开始与众人嬉戏,品尝着曾经的味道。没想到,时隔多年再次品尝食堂的饭菜,竟然意外地美味,至少比我作为新生时要好得多。这无疑是时代进步的见证,学校管理的提升,也象征着我们自身的成长。
在食堂的一顿简单快餐中,虽然缺少外面餐馆的精致和优雅环境,但这里的氛围更加自然、轻松。六个人围坐一桌,其中三个是老生,三个是大一新生,但对于学校食堂,我们都有着共通的话题,这成为了餐桌上大家意见一致的焦点。
和我一起从新生时期成长过来的孙海和祖海,对于食堂也有着不少感触。在闲聊中,我将自己的思绪与大家分享,没想到孙海和祖海都深表认同。然而,张云和其他几位同学却显得有些困惑,他们似乎无法完全理解我们对那些逝去青春的深刻回忆。感触之后,午餐也接近尾声。
端着干净的盘子,我再次走到食堂门口的餐盘回收处。地上摆放着两个大泔水桶,里面装满了剩余的饭菜,甚至还有只咬了一口的馒头...... 这一幕让我沉思,“看来,进步仍然有限。只有当每个大学生真正进步,才能显现出当代大学生真正美丽的一面。慢慢来吧,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磨合的过程,但我坚信这一天终将到来。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进步,永不退缩。”
午餐结束后,我们一走出门,便被一股炽热的阳光迎面扑来。这烈日的热情几乎是无情的,它的强烈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。我们每个人都在本能地抗拒这种过于猛烈的热情。没有人愿意去主动迎接这样的炙烤,只能纷纷落荒而逃,急切地寻找一处阴凉之地,以逃避这无情的阳光。
这种天气下,太阳似乎不仅仅是在照耀,更像是在追逐着我们,每一道光线都像锋利的刀片,切割着我们的肌肤。我们的步伐加快,心跳也随之加速。在这炎热的下午,阳光似乎变得有些诡异,仿佛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,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逃离这个充满未知威胁的环境。向着阴凉处的逃亡,不仅仅是为了躲避炎热,更像是在逃离某种无形的恐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