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古代言情 > 孤女被强宠:不,我只想自立门户

第352章三换主帅

孤女被强宠:不,我只想自立门户 芒果香肠 2023-11-27 10:03


 

过瘾的战斗尘埃落定后,薛国的士兵们仿佛经历了一场生死磨练,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刺激与惊喜交织的光芒。战场上的惊险刺激,对他们来说,正是战斗的真谛。他们的士气像烈火一般熊熊燃烧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得意的笑容。他们终于明白了为何那位威武的王爷会如此忠诚地追随大公子,不愿依附于太子。大公子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,更是能够磨砺人心的智者。连那些性格坚韧如薛家兄弟般的将士,也在他的调教下变得更加出色。原来,烂泥也能扶上墙,关键在于谁来扶。

 

在军营中,太子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:“大皇兄,今日之功,确实要感谢你。这杯酒,既是接风,也是庆功。我本想留您多住几日,共叙兄弟情深。但时势变幻,您肩负重任,我不便强留。”太子虽为这次胜利感到欣喜,但心中难免有些失落,因为这一切并非出自他之手。从大公子抵达起,便无一士兵向他汇报,连曹家军也是如此。他深知,若大公子再留几日,必将有人上奏皇上,令他身陷困境。于是,他不得不避险,选择让大公子离开。

 

大公子对太子的表现并不意外,若太子不催促自己离去,那才会让他感到意外。他微微一笑,接过酒杯,淡淡地说道:“太子,此行匆匆,多有打扰。回去后,我会向皇叔禀报一切。请太子自重。”他的声音中没有一丝怨言,反而透着淡定与从容。

 

然而,整个军营的将领们却无法像大公子那样淡然处之。太子如此小心翼翼,甚至有些过度。毕竟,现在的大公子,其势力已远超薛国。仅凭刚才大公子在战场上的表现,太子尚未亲眼目睹,若非大公子慷慨相助,薛国早已落入他人之手。太子的这番做法,无疑是将英雄逐出自己的国门。

 

太子,作为国家未来的继承者,深知自己的每一步棋都关系重大,尤其是在赶走了大公子及其追随者后。他们,那些忠心耿耿的将领,是太子手中仅存的筹码,他怎能轻易舍弃?

 

夜色渐深,武王的到来打破了宫中的僵局。太子恭敬地迎接了老将军,却对大公子的离去只字未提,反而借着闲聊的名义,提出两日后再商讨军事。他的心事,如同深宫的阴影,难以捉摸。

 

宫殿内,众人对太子的决断感到不解,甚至有些失望。他们默默地坐着,仿佛一尊尊雕塑,只是听着太子与武王谈论着琐碎的世事。武王察觉到了这股不寻常的气氛,不由得出声问道:“诸位,是不是觉得我这位老将军多余了?若有不满,尽可直言,无须遮掩。”

 

武王此言一出,本就沉闷的气氛更是一落千丈。所有人都惊恐地跪下,急忙辩解:“王爷,绝无此意!只是昨日与宋国军队的激战,让我们疲惫不堪,若王爷能谅解,我们愿意先行退去休息。”

 

武王听闻昨日之战,眉头紧锁。太子未曾提及此事,显然是战况不利。但武王知晓,兵败乃常事,重要的是重新集结士气。他未多言,只是点头示意大家去休息。

 

太子目送众人离去,内心却是波涛汹涌。这一切的不满与隐忧,都是因为他对大公子的决策。夜深了,宴席散尽,太子将武王送至住所后,这才带领随从回到自己的寝宫,夜色中,他的眉头紧锁,似乎有无尽的思绪在心头盘旋。

 

刚才众人面露异色,武王心中早已生疑。他轻声吩咐:“你去探听一二,看看府外何事引起如此骚动。”他这位深谙世事的君王,早已洞悉了事情的不寻常。

 

武王的亲信轻巧地离去,而府外的低语和不满很快便传入了他的耳中。众人议论纷纷,言及太子之小心眼,对他的不满溢于言表。他们感叹大公子千里来援,为太子稳定军心并赢得战事,而太子却连一句谢意也未曾表达,便匆匆将此贵人打发走。人们都说,这样的太子不堪大用,即使是做一个普通人,也难免引人非议。

 

“大公子,他来过了?”武王心头一紧,暗自叹息。皇帝常言此子英勇非凡,却未曾想到,自己的太子竟不能包容如此贤才。他心想,若是再败于对手之手,皇帝也无颜面对众臣了。听罢亲信的汇报,武王未再言语,径自上床休息。长途跋涉确实令他疲惫不堪,他需要好好恢复体力。

 

与此同时,太师也在反思。自曹营之事发生后,他始终认为曹营是个可造之材,未曾想到其实力竟是如此不堪。更令他震惊的是,接到皇后的信,信中详述曹家投靠宋国之事,字字句句如同晴天霹雳。这是他做梦也未曾预料到的事态。他急忙派人赴前线探听实情,前线传回的消息与皇后所言大抵相符,但他更了解了一个事实——众人之所以不愿与太子并肩作战,乃是因为太子根本无战略之能。

 

太师的心情如同落叶在风中飘摇。他翻阅着信件,眉头紧锁,内心的波涛汹涌难以平息。信中提到的大公子斩杀曹家人的事,使得太师感到震惊又疑惑。他无法理解,太子怎样得罪了强大的曹家军。太师的思绪如同被一阵风吹散的云,飘忽不定。

 

他深知,这个太子缺乏成就大业的魄力。皇帝和皇后殚精竭虑,欲将大公子拉回以辅佐太子,然而太子却愚昧地将这份援手拒之门外。大公子的策略高明至极,他深谙皇帝的想法,遂先行一步,主动提供帮助。然而,当太子厌烦他时,他又悄然离去,使皇帝无法再次请求他出面。太师心中暗自赞叹,大公子的智慧和胆识非常人可比。

 

太师长叹一声,心中默念:宫廷的风云变幻,太子的位置恐怕岌岌可危。他不是不愿助力自己的外孙,只是命运似乎并不偏向他。他和皇后二十余年的筹谋,终究难敌天意的安排。太师只得无奈接受这个现实。

 

皇帝端坐于龙椅上,手中的战报似乎重如千钧。他长久地凝视着,内心的波动如同惊涛骇浪。他终于意识到,这些年来对大公子的偏见是错误的。大公子不是不愿为薛国出力,而是他有着无人能解的难处。皇帝对自己的兄弟武王充满了愧疚。武王一心为国,即使两个儿子被罢官,仍然坚定不移地支持皇帝。皇帝的心中满是不安,他更加忧虑的是,这场战争无论胜败,武王恐怕不会再留下来辅佐他。这一切的局面,皇帝知道是自己一手造成的。他不再逃避,只希望能有所补救。

当大公子在沙场上一瞥而过,再也不见踪影时,宋国的军队心头一紧,暗想是否另有阴谋。但当得知他仅是路过,无意干预战事,众人方才松了一口气。尤其是宋毅,他的心思更是深远——大公子一走,太子定然难以调和军中各派,分崩离析在即。他还打听到,对方已急召武王,但太子对武王介入军务甚是忌惮,甚至不让其参加战议,这无疑为宋毅提供了一破敌良机。

 

自武王抵达后,太子便亲临前线督战,宋毅心生一计——擒贼先擒王。他巧设圈套,先派小队军士佯攻,引太子上钩。太子急于立功,指挥大军踊跃迎战,而宋毅则趁势指挥早已埋伏的士兵,将太子及其部队团团围困。

 

武王闻讯急忙赶来援救,却在途中陷入宋毅的伏击。凭借其老辣的战场经验,武王虽然突围成功,但当他赶至太子身边时,太子的部队已伤亡惨重。武王拼死开辟一条血路,方才让太子得以突围而出。

 

这场战斗的损失极大,太子深知难以向父王交代,一度欲寻短见。幸得武王劝阻,他知晓太子不宜再留前线,便安排人将他护送回京。太子离去后,武王暂代主帅之职,等待皇上派遣新的指挥官。然而,皇上无暇派遣他人,只得让武王继续留任。

 

宋国虽然大获全胜,却未能趁胜追击。薛国军队换帅后士气大增,宋毅虽连番进攻,却始终未能攻破,只得暂缓进度,让薛国军队稍作喘息。

太子兵败之后,每日以琥珀色的美酒来消愁,试图淹没内心的失意与迷茫。皇后,这位宫中的高贵女主人,最初仍充满耐心地劝解,用她温柔的话语和深情的眼神试图唤回太子的斗志。然而,终日见太子颓废不振,她的劝说也逐渐无力,最终只能心痛地放弃,任由太子沉溺在自我放逐的苦海中。

 

与此同时,年迈的武王也已步入暮年。皇上,在权谋和家国间权衡后,决定启用三皇子,以其年轻的热血去接替武王的重担。皇上原本希望武王能够指导三皇子,传承军事智慧,然而,武王突然间病倒,病情沉重,让皇上不得不忧心忡忡地将他召回京城,以便更好地养病。

 

于是,前线的重担全落在了三皇子和宋毅的肩上。薛国频繁更换将领,让宋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。尤其是宋国之君,他调整了原先的战略,又增兵数十万,志在一举攻破薛国的军营,将之永远驱逐出境。宋毅见增兵之事,心中既喜悦又紧张,他向宋君保证,定会以雷霆万钧之势,攻破薛国军队。

 

三皇子虽不擅长统帅大军,但却不是无知之辈。经过细致的分析和深思熟虑,他给皇上递上了一份建议书。在那沉重的纸张上,他这样写道:“现在宋君动用了全国之力来发动这场战争,而我们薛国,在经历两次失败之后,已是强弩之末。若父王真心欲赢此战,唯有请大皇兄归来,指挥战局。或许,以他的才智和军事才能,我们还有一线胜机。如果父王不允此事,儿臣只能在来世再见父王了,但儿臣誓死也是战死沙场。”

 

这番话,充满了三皇子对家国的忠诚和对父亲的孝道。皇上得知此事后,也深感局势的严峻。如今的大公子,已是不可动摇的人物,他的一言一行足以影响整个王朝的安危。太子虽然能力平平,却也无重大过错。皇上心中不忍就这样让他退位,但若不如此,即使大公子不求任何回报,太子仍旧是太子,朝中大臣、百姓们又该如何面对?皇上因此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